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投资、低能耗、抗冲击能力强、运行管理简单的环境友好型污水处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质改善与生态功能恢复中。填料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在人工湿地中,填料能够通过吸附、沉淀、过滤等物理化学作用去除水体污染物,还可以通过为微生物附着和植物生长提供适宜条件来达到生物除氮、磷的目的。但是,在人工湿地的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填料堵塞的现象。那么,应该如何防止人工湿地堵塞现象的发生呢?可行性措施又有哪些呢?
1.对水进行预处理
不可生物降解的悬浮物在连续运行的人工湿地长期积累,这是影响基质堵寒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报道建议人工湿地进水中悬浮物的含量Zui好不要超过20mg/l,负荷相当于8g/(m²▪d)。另有研究报道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在处理地下水时,进水悬浮物浓度应该控制在10-20g(m²・d)。因此,在湿地工艺的前端增加预处理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以尽量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及其他一些不利于人工混地处理过程的物质,从而减少其在湿地中的沉积,防止堵塞。
2.选择合适的填料粒径及级配
基质粒径分布对空隙大小和水容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影响基质堵塞的主要因素。粒径较大的基质可以有效地防止堵塞的发生,但过大的粒径会缩短水力停留时间,进而影响净化放果,因此,基质粒径的选择需要在保证净化效果(小粒径)和防止堵塞(大粒径)之间寻求平衡点。对于有多层填料的人工湿地,除填料粒径,不同粒径填料之间配比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3.定期轮休
湿地通过轮休,一方面可以使大气中的氧进入湿地内部,激发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降解基质中沉积的有机物;另一方面由于系统停止进水,微生物新陈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物得不到持续的补充,基质中的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内源呼吸期,消耗本身资源并逐渐老化死亡,长期轮休措施对解决人工湿地的堵塞有明显效果。
4.基质模块化更换
由于堵塞物主要分布在布水管以下20cm高度的基质层内,因此该层基质可采用模块化基质,当基质发生堵塞现象时,可直接进行局部更换。
5.湿地中投放蚯蚓
湿地中投放适水蚯蚓不仅使基质保持松动状态,而且还能有效去除基质间不可滤堵塞物(有无蚯蚓的对比实验发现蚯蚓可去除基质层约39%的堵塞物质),从而使湿地表层不会出现雍水现象。
6.湿地日常运行管理
一般来说,人工湿地应每六个月综合检査一次。日常的维护主要包括拔除杂草、清除死的植物以及清洗管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