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某肉鸭养殖宰杀厂主要进行肉鸭养殖、肉鸭屠宰加工和产品销售,建有高标准生产厂房,肉鸭养殖日存栏150万羽,1周期50d,年养鸭900万羽,日宰杀肉鸭3万只。
该厂原建有一套肉鸭养殖宰杀废水处理工程,经处理后,废水中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企业未对出水进行回用,废水排放量较大,因此需要通过深度治理来降低污染物浓度以满足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要求。为此,公司决定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改造,提
高污水设置的处理效率,并对处理后的尾水进行回用,进一步削减企业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和水资源的消耗量。
一、废水来源及原有处理工艺
1.废水来源
该厂废水主要来自肉鸭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以及肉鸭屠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肉鸭养殖废水主要来自鸭粪、尿液及鸭舍冲洗水;肉鸭屠宰加工废水主要来肉鸭宰杀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待宰杀肉鸭的淋洗水、烫毛时排放的含有大量鸭毛的高温水、清洗胴体废水、剖解清洗内脏废水、车间地面冲洗水等。年肉鸭养殖废水产生量为112.5万吨,年肉鸭屠宰加工废水产生量为22.5万吨;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主要污染物有CODcr、BOD5、SS、NH3-N等,原水水质如下表:
2.原有废水处理工艺
原有肉鸭养殖废水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CASS池”工艺进行处理,出水达到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具体工艺流程见图一:
原有肉鸭宰杀加工废水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深度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出水达到GB13457~-1992《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具体工艺流程见图2。
肉鸭养殖、宰杀废水经过原有2套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见表2。
该厂产生的废水经过原有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肉鸭养殖废水虽己达到Guo家GB 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但废水中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且未对出水进行回用,废水排放量较大。肉鸭宰杀加工废水虽已达到国GB 13457-1992《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但废水产生量相对较少,运营成本高,未对出水进行回用。因此该厂在原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增加深度处理单元,降低污染物浓度以满足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要求,Zui大限度地减轻废水排放对当地环境和准河水体的污染问题,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废水深度处理工程
该厂肉鸭养殖宰杀加工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后外排废水排入农灌渠,执行GB 13457-1992《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结合回用对水质的要求,考虑国内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经济支持能力,确定处理水质标准达到表3所示要求。
由表3中出水水质可知该出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完全能够满足冲洗鸭舍、清洗设备的要求,也能够满足厂区内杂用水的实际要求。
1.深度处理工艺
针对原有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企业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改造,把养鸭和宰杀加工废水统一进行处理,即对原养鸭污水处理站进行改扩建,增加深度处理工序、采用“水力循环澄清+砂滤+活性炭吸附+消毒”工艺,降低了污染物浓度,并对出水进行回用,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具体肉鸭养殖宰杀加工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图如图3所示。
废水深度处理包括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炭吸附和消毒。各工艺特点如下:
2.1 凝凝沉淀
厂区肉鸭养殖宰杀加工综合废水经原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流入水力循环澄清池,在此进行混凝沉淀,通过混凝剂水解产物来压缩胶体颗粒的扩散层,达到胶粒脱稳而相互凝聚的目的。不仅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降低出水浊度、BOD和COD,还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色度、乳化油、微生物,细菌、病毒和其他污染物。
废水经混凝沉淀后仍有一部分较细小的颗粒和其他物质悬浮在水中,经砂滤沙可以去除生物过程和化学澄清过程中未能沉降的颗粒和胶体物质,进一步提高对悬浮固体、浊度、BOD,COD和细菌病毒的去除率,同时,为后续工序提供有力的条件。
2.3 活性炭吸附
废水经砂滤池进入活性炭吸附池,活性碳的吸附功能主要在于其特有的孔隙结构与巨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吸附去除废水中的色度、BOD、COD及细小颗粒物。
2.4 消毒
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法,二氧化氯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Gao效广谱的杀菌性能,可以有效地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达到降低色度、分解酚类等物质的目的。二氧化氯可以将水中的高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可以避免三氯甲烷等“三致”物质的生成,同时与Lv气相比还具有用量少,作用快和效率高等优点。
目前混凝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组合工艺技术成熟,其操作控制系统主要采用可编程序自动控制并配置安全保护和报警装置,实施该处理工艺不需要过多操作人员,易于操作控制,使整体能耗降低。
三、综合效益分析
增加深度处理单元来处理肉鸭养殖宰杀综合废水,并对废水进行回用,技术可行,不仅降低了污染物浓度,使废水达标排放,还减少新鲜用水量。工程实施后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又减轻了当地水流域的污染负荷,对干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